一般健康檢查測的是空腹血糖值,但真正隱藏危險是…飯後血糖值。
健康檢查的空腹血糖,是指在空腹8~10小時後的血糖值,看的是胰臟平時是什麼樣的狀態。目的是確認胰臟是否健康,並非是為了找出糖尿病預備軍。
飯前測血糖的目的是為了確認血糖上升值是否在 60mg/dl 以內。飯後血糖上升純屬正常運作,但當血糖上升值超出60mg/dl,則有糖尿病的疑慮。
一般飯後30〜60分鐘是血糖的巔峰,兩個小時後血糖應該下降30〜60mg,但若這時候的血糖值依然高居不下,比如達180mg/dL以上,很有可能是胰臟炎,未來容易病變成糖尿病。畢竟多數糖尿病源自於慢性胰臟炎。
人體有數種賀爾蒙能讓血糖上升,但能降血糖的賀爾蒙只有胰島素。
胰島素問題分兩種,一是分泌本身有問題,二是胰臟分泌了胰島素,但沒效果。
第一種情況是胰臟出現問題,分泌不了胰島素,這已經很難靠後天努力有所改善,必須借助藥物治療。
第二種情況則大多是胰島素的抗性問題,胰臟分泌了胰島素,但肝臟,肌肉,脂肪都沒有反應,不攝取葡萄糖,導致葡萄糖在血液裡游走。這是糖尿病的前身。
目前全球對糖尿病預備軍的定義是,血糖有點高。這太籠統,40年前確實起到警示作用,如今已無法讓大眾憂心害怕了。
每當我從八字看到健康問題,「消化系統,腎的狀態不好,要注意糖尿病。」
「好。我會少吃甜的。」語氣輕鬆。
其實,造成胰臟最大問題不是糖,但今天不言及胰臟的問題。
總之,沒有人會露出緊張神色,更不會聯想糖尿病的病發症。糖尿病本身可以靠藥物控制,它最恐怖的是…因它引發的病發症。
三大病發症,眼睛,腎,神經。
失智症病患8成有糖尿病,各方研究表示病變的理由是糖尿病所引發。未來極有可能從三大病發症變成四大病發症。
「消化系統,腎的狀態不好,要注意糖尿病,不然未來要洗腎,神經病變導致要坐輪椅,接著會失明,活得夠久的話,會罹患阿茲海默症。」若我不說的驚恐些,根本無人在意糖尿病。
更不用提糖尿病會引發心血管疾病,冠狀動脈疾病,心肌梗塞,中風。
在日本據統計,即便健康檢查出現有疑慮的數據,只有17%的醫生會指導病患要注意,若流年好,或許有機會成為這17%。剩下的83%,則是遇上認為吃藥打針控制即可,不願多廢話的醫生。
最幸運的莫過於,在肥胖階段遇上熱心的醫師,一部分醫生會提醒肥胖,高血壓的病患要預防糖尿病。因為胰島素的抗性問題大多是因肥胖引起,尤其是內臟脂肪。
脂肪肝患者也是糖尿病預備軍之一。
希望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願意改變你或家族的下半生。
一般健康檢查無法測出飯後血糖值是否正常,必須是醫生或病患感到疑慮特地要求,通常住院,喝葡萄糖兩個小時後檢查血糖。
其實有個跡象也是糖尿病預備軍,很類似糖尿病的種因期的跡象。
飯後“異常”犯睏,想睡覺。無法靠意志力抵抗的強烈睡意來襲。
中醫認為脾虛導致飯後犯睏,西醫的解釋是低血糖導致犯睏。
飯後血糖升高屬於合理生理現象,胰臟分泌胰島素是為了讓血糖處於正常值,但過量分泌胰島素會導致血糖急速下降,發生低血糖症狀。
這現象便是 glucose spike(血糖飆升,血糖値スパイク)。

也是我前陣子在臉書分享的血糖飆升,這個月發生兩次,都是在吃了蘿蔔糕之後。
每發生一次,都讓我感覺離糖尿病又靠近了一步,驚恐無比。
許多人聽了營養師跟媒體的說詞,將注意力放在低GI食品,其實這是迷思。
答案很簡單,就是吃太多。
八分飽才是正道。
也可以選擇跟我一樣的吃法,一餐份量分兩個時段吃。
要注意,只是將一餐的份量分開吃,不能吃過量。
這也是我教桂花媽的第一步。身為美髮師的桂花媽,午餐後就是晚上9點或10點進食,我讓她在午餐後6個小時,先吃一個御飯糰。下班後,只吃蛋白質跟膳食纖維。
桂花媽是誰 → 63歲的桂花媽想開店
會找時間寫一篇,避免葡萄糖在血管遊走的飲食,以及2022年9月6日最新發表的一篇“挺有意思”的研究報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