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氣在法朗浴缸上空蒸騰成一團濛霧,我把頭靠在浴缸邊緣,任水聲與心跳聲交織成一種似夢非醒的律動。這是病後第一次完整泡澡,儀式感十足。鄰居媽媽送我的玫瑰精油三滴,iPad調好角度,播放王一博跳《錘子舞》的舞台。
我半闔著眼,看著他翻身、滑步、轉腰,心裡默默祈禱下輩子老天爺能賞我一副肌肉骨架合一、韻律貼身的體質,最好能像王一博那樣,技能開掛,一開就是二十幾個。不是做媽媽的這種。
正看得投入,畫面右上角突然跳出:「季含光 來電中。」
不理他。
四十分鐘後,我終於走出浴室,頭髮濕漉漉地貼在後腦勺,打算先去廚房煮我獨家秘方的安神茶,手機又響了。
還是他。
「你不是在二樓嗎?」我一邊擦頭髮一邊接起電話,「直接下樓就好了,還打電話?」
電話那頭沉默了一秒,像是神經末梢突然斷訊了。
「……我……房間門口有蟑螂。」
這句話讓我頓了一下。回頭看向樓梯的方向。
忽然之間,一切都合理了——從二樓打電話,向來都不是我們家的風格,他那張平時用來唬人的少年派冷靜臉,在蟑螂面前,大崩潰。
這孩子從小幫我拿拖鞋打蟑螂,沒想到今天居然輪到我要扛起這條家務戰線。
說來好笑,自從我學佛之後,真的ㄧ點都不怕蟑螂。哪知中途一段時間沒誦經,竟然又開始怕了。這種現世報,實在是不可思議。
我不確定自己現在怕不怕,只知道該去當英雄。我從抽屜裡拿了兩瓶殺蟲劑——一瓶凍結型,一瓶化學型——全副武裝,只差沒戴頭燈和護目鏡。
樓道靜悄悄的,我小心翼翼,像演日劇裡準備突襲犯人的警察。卻沒見到蟑螂。
季含光聽到腳步聲,探頭出來,確定我到了之後,小心地跟在我身後,一步不落。
我們像兩人小分隊,開始巡邏。首先從最有可能的逃跑路線「納戸」開始,我把蟑螂有可能走過的路線,先噴了一圈殺蟲劑,這一圈灑得有如結界,不是驅邪,是驅蟑。
接著是書房。
我手握殺蟲劑,小心翼翼地移動椅子、白板,腳步輕得像在考古,眼神卻像在拆炸彈。明明外表看起來堅定沉穩,內心其實早已列出「逃跑三步驟」,一邊祈禱千萬別讓那隻東西跳出來,另一邊還要維持母親形象不能破功。
季含光躲在門口,只露出半顆頭,像個小記者遠距離觀察戰況,臉上寫著兩個大字:「加油」,但身體卻一動也不敢動。看得出來,他是連蟑螂的影子都不想看見的那種人——但又怕我撐不住。
我們兩人一前一後,像電影裡的菜鳥警察和資深探員,只是武器是殺蟲劑,敵人是六隻腳。
最後進了我的寢室,我一邊心裡祈禱千萬別在這裡,一邊扮鎮定地進行清查。
這間房的燈,早在季含光搬進緣緣堂的那一晚,就被我請他親手拆了。沒燈的房間只留月色,平時靜謐如水,像修行者的冥想場,異常的優美,每晚賞月一分鐘是我的夜課。
但今晚,在「可能有蟑螂」的情況下,月光卻顯得分外詭異,像鬼片裡的場景,空靜得過分,連地板聲都聽得出腳底的遲疑。
我只好讓季含光打開手機燈替我照明。他手高高舉著,姿勢僵硬,臉上寫滿「絕不進去」的堅定,整個人像是臨時徵召來支援的燈光助理,一半照亮我,一半則是照給他自己——壯膽用的。
我則蹲下身,打開壁櫥,墊子翻起,床單抖了,枕頭挪了。每動一樣東西都像翻閱一本未知的小說,生怕下一頁蹦出驚悚片段。
那畫面像極了臨演母子正在拍一場沒有預算的追蟲劇,導演是我,演員也是我,只不過觀眾,是那隻尚未現身的蟑螂。
總之,這裡沒有驚喜。蟑螂似乎溜了。
我說:「看來他跑了,我下樓了。」
季含光忽然嚴正駁回:「不行!他不能失蹤!」
我只好進入第二階段的儀式,薰衣草洗碗精伺候。
我嘆了口氣,把薰衣草味的洗碗精擠進抹布裡,一邊開始抹地板,一邊念念有詞:「這是莫莫教我的,說蟑螂怕這味。不然我今晚幫你把整個二樓地板都抹一遍好了。若不是你嫌這味道怪,我這兩年都靠這薰衣草味的黑皂保家衛蟲,屢試不爽。」
話音未落,季含光忽然一臉認真地補上一句:「它跟蟑螂相比,它一點也不討厭。就擦它,全擦了。」
我手一頓,差點笑出聲。
話說到一半,季含光突然大叫:「他在那!」
我循聲望去,那隻蟑螂正趴在通往陽台的紗門上,一動不動,好像正在打算下一步要不要從窗縫滑下去。
我拿起-85°C的殺蟲凍結劑,一臉莊嚴,像要凍結世界和平。結果沒瞄準。牠跑了。還往季含光那邊跑去。
我追,蟑螂竄,季含光慘叫:「還沒死!還沒死啊!」
那一刻,我突然有種奇怪的滿足感。這年頭一隻蟑螂,能讓我們母子一齊跑跳尖叫協作的機會也不多了。
等這隻蟑螂真的死了、被清理了、地板也乾了。
他跟在我身後下樓,一語不發,打開冰箱,拿出一瓶養樂多,仰頭就開始灌。
我瞄了他一眼,心裡暗想:看來他原本是想下樓喝養樂多的,結果半路被蟑螂堵回房間,計畫中斷,人生差點翻船。
我邊煮安神茶,邊想,明明他小的時候,是幫我殺蟑螂的那個人啊。
五歲的小男孩,手拿拖鞋,膽敢衝在前頭,一邊喊「你退後!」一邊捶死牆角的蟑螂。當時我還驚訝地想,這孩子膽子怎麼這麼大?是不是以後可以保護我?
結果長大後,怕蟑螂了。打電話給我,要我上樓救他。
世界真是會兜個圈的。
但心理學說,這不是退化,也不是不勇敢。這是親子之間「角色調動」的一種。
心理學小知識
心理概念:反向角色發展
小時候孩子會「模仿父母的力量」,想扮演保護者,尤其男孩會自然模仿父親或「家庭英雄」的角色。
隨著成長,自我意識增強,孩子會發現「我也有脆弱」「我不必永遠是保護者」。
因此,當他從保護媽媽 → 請媽媽幫助自己,這其實是一種信任的回歸,代表「我知道我可以依靠你」。
這不是退步,而是關係更成熟的象徵。
心理概念:依附理論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會把「媽媽」當成情緒避風港。即便成年,當遇到焦慮與恐懼(蟑螂 = 不可控的恐懼)時,潛意識仍傾向向最有安全感的人求助。
我們都以為成長是「能打蟑螂」的那一天,其實成長也可能是,有一天你敢對媽媽說:「我怕。」
而媽媽接過拖鞋,沒有多問,只說:「我來。」
這就是一段關係最踏實的底氣。
若找不到介紹人結識丹楓,請在社團多多交流。
→臉書社團
本文中使用的該字號為虛構字號,故事情節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