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初,雨還沒來,空氣像老式棉被,被太陽烘得暖洋洋,軟綿綿。我還沒從旅行的疲憊恢復,骨頭裡好像還殘留著山風。前幾天,才跟家人共十二人,一路擠擠嚷嚷地去了富士山。山上風景固然壯麗,但人一多,連泡溫泉都像開記者會。
回到緣緣堂後,我只想攤在榻榻米上做一隻安靜的貓。不想做飯,不想洗碗,連看鍋子的勇氣都沒有。腦海裡冒出一個念頭,就像窗邊的風鈴忽然響了起來——「我想吃三明治。」
從東京回來的那晚,我在新大阪站新幹線車站內,遠遠看到一條隊伍蜿蜒得像便利商店外的台風夜,我心想,一份2000塊的三明治,還要排隊成這樣?這三明治該不會能升天吧。
但為了買給寶貝兒子當宵夜,我也只好乖乖排上去。誰叫我是媽媽,還愛他。五分鐘過去,我喵到隊伍盡頭似乎是大阪燒? 路人手上怎麼都是章魚燒盒、大阪燒袋,連氣味都油煙彌漫、醬汁奔放。四處一看,我才發現——這根本是大阪燒的隊伍!
三明治店躲在車站角落,低調得像個社會邊緣人,櫃台小小的,還有點害羞。我快步走過去,迅速買了兩盒。那一刻我還有點慶幸,發現得早,沒等到天荒地老。只是我萬萬沒想到,這只是倒霉的序幕。
原本一個小時便可以到家的路程,我提著兩盒並不那麼神聖的三明治,像帶著兩塊失戀的牛排在奔波,硬是花了整整兩個小時。
推開緣緣堂的門時,我的肩膀比旅行還酸,腳底像踩著幾隻小地雷。門縫裡滲出的燈光不刺眼,像在說「你終於回來啦」。我才剛換下鞋子,就聽見樓梯傳來急促的腳步聲。
兒子從二樓衝下來,頭髮睡得一邊翹起來,眼睛卻亮晶晶的:「歡迎回家。」
我勉強笑笑,把三明治袋子提起來晃一晃:「肚子餓不餓?」
他眼睛一亮,那種期待讓我一瞬間覺得,這趟迷路與誤會好像也有了點價值。
我們在餐桌前坐下,一人面前擺一盒牛排三明治。我把紙盒蓋掀開,還特地聞了聞,心裡默默許願:希望這肉不要乾,希望這醬不要甜得像水果糖。
第一口咬下去,我就知道——問題不在於它難吃,而是我對它期待太高了。
肉其實還行,只是比想像中柴了一點;麵包也還可以,只是咬到邊邊有點費勁;醬料的甜味嘛……嗯,像走錯棚的焦糖布丁。
我看向季含光,他咀嚼得慢,臉上浮現那種「有點好吃、但又不確定該不該說」的表情。
「……這確實是賣給趕路的人。」他說。
「什麼意思?」
「就是……趕時間,不會太挑,反正一邊走一邊吃那種人。」
我笑出聲:「你形容得挺貼切。」
我們一邊吃著這份不算失敗、卻也遠遠沒達到期待的牛排三明治,一邊喝著冷茶。嘴裡有點乾,心裡有點空,但好像也不是太糟。
「所以……這算什麼等級的晚餐?」他問。
「四千日圓的提醒——世上有一種東西叫做『過度期待症候群』。」我說。
他點點頭,還用筷子敲了敲盒子:「我記住了。」
吃完三明治,我沒說什麼,默默收拾空盒子。孩子也沒多問,兩人就像剛看完一部評價普通的電影——不至於想退票,但也不會推薦朋友。
我想吃三明治。
不是那種走太快也來不及細嚼的車站三明治,是那種——咬下去能讓人嘆一口氣的「啊,這才是三明治啊」的三明治。
這時,季含光正好下樓,還打了個呵欠。他打開冰箱找飲料,還沒開口,我就對著他說:「我想吃三明治。」
他轉過頭,臉上還帶著剛起床的朦朧:「哪一種?」
「這附近有一家三明治專賣店,有貓咪玻璃杯,門口種迷迭香。」
他愣了一下:「好呀!」
我開始搜尋店家官網,點開菜單,畫面一跳出來就是幾張色彩繽紛的三明治特寫,麵包鬆軟、餡料滿得像會自己走出來。
我一邊滑ipad一邊唸給他聽:「煙燻雞肉酪梨三明治、香草蛋沙拉、帕瑪火腿起司……」
他湊過來盯著螢幕,突然睜大眼睛:「啊!這一份要七百五十塊?還有八百塊的!」語氣像剛發現社會真相的學生,震驚又有一點受傷。
我點頭,語氣平靜得像在報告天氣:「對啊。他們是一對年輕夫妻,靠那家店維生。我們買一份三明治,不只是填肚子,也是支持他們的夢想。我們去幫他們衝衝業績嘛。」
他盯著那張三明治的照片,裡面有一片番茄不小心溢出來,像在努力想逃學的樣子。他沉默了兩秒,嘴角慢慢彎起來,點點頭:「如果是這樣的話,可以。」
我看著他說:「從經濟學來說,我們不是只在買三明治,我們在為價值感付費——讓一對夫妻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,這才是我們願意花錢的原因。」
平時精打細算的季含光,連文具特價幾%都會拿來跟我討論的那種孩子,這回卻沒再皺眉算半天。
他只是點點頭,看著螢幕上的照片,有點嚴肅地說:「那我要點這個,起司好多,看起來他們很用心做。」
我忍不住笑出聲。
那一刻我忽然覺得——這不只是一次三明治午餐,我們像是在把錢投進自己認同的心理帳戶裡,帳戶名叫「好好生活」。
我想,這也是一種機會教育。
孩子不需要一出生就懂得金錢的價值,但他可以從一份三明治、一個選擇開始學——學什麼是值得花的錢,什麼又只是被廣告引誘的消費,學習便宜與否背後的條件、代價與心情。
也學花錢,不只是「少花」,更是「如何花在刀刃上」。
與其只教孩子「省」,我們也可以教他思考「選擇的價值」。
問他:「這筆錢,是花在你相信的事物上嗎?」而不是只是問:「划不划算?」
當父母的我們,不見得每次都能給出完美答案,但至少,我們可以陪他一起想,一起吃三明治,一起實踐這個世界微小卻堅定的善意。
經濟學小知識
主觀價值(Subjective Value)
不同人對同一商品的價值感受不同。
季含光對三明治價格的反應與丹楓對「幫助店家」的價值觀差異,正是這個概念的體現。
效用(Utility)與效用最大化(Utility Maximization)
人們會試圖用花出去的錢換得最多滿足感。
丹楓用「幫助年輕夫妻的夢想」這個理由,重新定義了效用。
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ing)
人們會把錢劃分成不同用途的「心理帳戶」,例如「犒賞帳戶」「支持理念帳戶」。
選擇買貴一點的三明治,是放進「好好生活」的心理帳戶裡。
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
選擇花錢的同時,其實也放棄了別的消費可能性。
放棄便宜的三明治,換取情感支持與理念價值。
沉沒成本(Sunk Cost)
雖然不是明說,但吃到不好吃的牛排三明治時仍然把它吃完,也是一種沉沒成本的行為表現。
價值導向消費(Value-Based Spending)
不是買最便宜的,而是買自己「認為有意義」的,這是許多現代消費哲學推崇的觀念。
若找不到介紹人結識丹楓,請在社團多多交流。
→臉書社團
本文中使用的該字號為虛構字號,故事情節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