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逸凡的祖上,來自遙遠的江南。
他的五世祖康德爾,原本是江南官宦世家的子弟,生於太平盛世,長於詩書禮樂之間。康家祖輩曾在清廷仕官,藏書滿架,門風嚴謹。然而,這個官宦世家在政局更迭中無法倖免,官場失勢,門楣不再,康家被迫與商賈范家聯姻。
江南范氏家族以行商貿易起家,憑藉往來南洋的貿易航線,積累深厚財力與廣泛人脈。與世代仕宦的康家不同,范氏之業興於商場,而非朝堂,他們精於金銀交易,通曉商賈權謀,擅長在風浪中謀得生機。
然而,商賈雖富,終究難敵世族門第的高牆。范家欲立根於名門之間,須借助世家聲望,方能超脫「富商」之名,進入真正的士族之列。這場與康氏的聯姻,不僅是家族的結合,更是范家從商賈之戶邁入名門望族的關鍵一步。
當亂世降臨,范家較早察覺到風雨欲來,已暗中籌謀退路。他們悄然鋪設遷徙路線,為家族尋找新的立足之地。在這場動盪之中,范元恩不僅為自身謀得生機,亦安排康氏一族與嫡女思齊的夫家沈氏,沿著范家的貿易航線,輾轉遷往台灣,避開戰亂,尋求安身之所。
離開江南的那一天,船上400餘人,望著遠方的水鄉煙雨,心中仍難割捨祖輩傳承的土地。年邁的范元恩牽著孫子的手:「亂世無根,能活下來,才是為家族留後。」
初至台灣時,康氏一族仍依賴范家的人脈安頓,在台南落腳。范氏帶著過去在江南的經商手段,開始在台南開設藥材行,以此穩住家族經濟。
沈家則以詩文授徒,傳授江南學問。儘管不再是昔日的書香門第,沈家卻在異鄉扎下了根,逐漸成為當地帶有書生氣質的望族。
康逸凡便是他們的第五代子孫。他的血脈中流著康氏的傲骨與范氏的商賈智慧,承載著家族數代的記憶,也繼承了兩家交錯的命運。
康逸凡最近的日子,過得格外不順。年初剛換了工作,本以為會迎來轉機,卻發現薪水沒漲,壓力翻倍。老闆要求高,事情多,工時長,加班沒補休,績效考核的獎金還因為公司「預算調整」被削了一半。
不只是工作,他的財運也跟著不對勁。信用卡帳單莫名高了一截,才發現是前陣子機車壞了、冰箱也壞了,雜七雜八的支出累積下來。就連存款,也像被漏水的水缸一樣,入帳不久就見底,根本存不住錢。
這還不算完。某天,他出門時錢包掉了,雖然最後被撿到歸還,但裡面的幾張大鈔不見了,只剩零錢和證件。那天,他盯著乾癟的皮夾,心裡一陣發悶,覺得自己的財運大概是出了問題。
「是不是財庫有破洞?」妻子半開玩笑地跟他說。
康逸凡不是個迷信的人,但這陣子接二連三的倒霉事,讓他開始動搖。
燈火璀璨的正月十五,財神廟人潮如織。紅燭高照,金黃色的光輝映照著古老的石雕與牌坊,梵音繚繞,香火鼎盛。人們手捧清香,低聲呢喃著祈願,煙霧在空氣中盤旋,仿若連接人世與神明的橋樑。
康逸凡站在門口,微微仰頭,遙望著正殿內端坐的財神像,他深吸了一口氣,手掌微微一緊,握住袖中的紅包與供品。他不是個迷信的人,卻知道這些儀式的意義——不只是補財庫,更是補心安。
廟前的長桌上擺滿供品,檀香味混著燈籠燃燒的淡淡炭香,在潮濕的夜色中氤氳開來。善男信女們排成長龍,每個人手裡都捧著一只供盤,裡面有發糕、元寶燭、紅紙、金紙,還有象徵「財源滾滾」的壽金。
康逸凡不急著進去,他站在門口,看著那些忙碌的信眾,眼前浮現的卻是母親年少時的身影。小時候,他見過母親燒香時的模樣,端莊而虔誠,像是在與某個看不見的神靈低語。母親說,人在世間行走,財富不只是金銀,還有福報與德澤,有些時候,財運欠缺,不僅是賺得少,而是過去有所虧損,該補上。
「補財庫,不是求發大財。」母親曾輕輕拍著他的手說:「是讓你的財運平穩,不至於漏財。」
那時他年紀小,不懂這些道理,只記得母親每年都會帶他來這座廟。如今,母親早已作古,而他卻站在同樣的門口,做著同樣的事。
隊伍緩緩移動,他走上前,將供品與壽金交給廟祝。廟祝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,接過供品時,目光掃過他,淡淡地問:「生辰八字?」
康逸凡低聲報上自己的生辰,廟祝點頭,取出一張紅紙,沾墨書寫。他用篆體工整地寫下康逸凡的名字、生辰,然後在紅紙上畫下一道「補財符」,最後將符折疊,夾入一疊金紙之間。
「去拜三拜,稟明財神爺。」
他依言上前,雙手捧著金紙與符篆,跪在神龕前,燭火映在他的臉上,微微跳動。他默念祖母曾教過的詞句:「弟子康逸凡,今日備財禮,敬祈財神恩澤,財帛無虞,福祿綿長。」
祭拜完,他將金紙投入焚爐,火光猛地躥起,吞噬了那道紅符與壽金。金箔燃燒時,發出細碎的噼啪聲,像是在低語。
補財庫的儀式簡單而莊重,幾分鐘後,他便從香火繚繞的神案前退下。
康逸凡沒有立刻離開,而是站在廟埕邊,靜靜望著火爐內翻飛的紙灰。他的祖輩,曾是江南的官宦之家,後來隨范家遷居台灣,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。商賈與仕宦、繁華與沒落、遷徙與定居,幾代人的命運如同這些紙錢,在風裡飄搖。
火焰熄滅,財庫已補。他轉身走出廟門,夜色如墨,燈籠的光亮在黑暗裡搖晃,他的影子拉得很長。
他低聲喃喃:「今年,應該會好一些吧。」
風輕輕吹過,像是誰在耳邊輕應了一聲。
補財庫源自道教信仰,與「財帛星君」及「天官賜福」的概念密切相關。道教認為,每個人的命中都有一座無形的財庫,決定了個人的財運、積蓄與金錢流向。然而,人生在世,花銷、投資、債務、人情往來,皆會影響這座財庫的盈虧,若財庫虧損,則易有破財、錢財難聚之象。
此外,道教認為人在投胎轉世之前,於冥府的陰間財庫中,會向閻王借取「受生錢」,用來作為來世的福報與財富來源。然而,這筆錢並非白得,而是如同貸款一般,帶著因果與債務。若前世功德不夠,或此生財運不穩,可能會導致財庫虧損、入不敷出,甚至遇上破財、漏財、事業受阻等問題。因此,透過補財庫儀式,信眾得以向財神或陰司財庫償還冥府債務,或向冥府重新借貸,以補足陽世的財源,讓財運回穩,避免漏財。
這一信仰流行於台灣、福建及廣東一帶,特別是經商之人,或財務狀況不穩的人,會選擇在特定吉日補財庫,以求財運亨通、生意興隆。
正月十五元宵節,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,被視為「天官賜福」的日子,因此是最適合補財庫的時機。信眾準備供品、壽金、紅紙寫下姓名與生辰,透過寺廟儀式向財神祈求,讓冥府與陽世的財庫互通,確保財運穩定、財源廣進,為新的一年打下好基礎。
今天不適合補財庫,補了也沒用。想知道理由,以及源自命理的真正補財庫嗎→
若找不到介紹人結識丹楓,請在社團多多交流。
→臉書社團
本文中使用的該字號為虛構字號,故事情節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。